编辑推荐
◆ 性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生活中最频繁、体验最深刻、意义最广泛的重大活动之一,涉及精神与肉体、个人与社会、美与丑、生命与死亡等多方面。
◆ 中国大众对于性社会学存在误解,常将其混同于“黄”或“求医问药”,甚至在学术界也被视为有趣但不重要。本书打破这些误解,展示性社会学的学术价值和应用。文章源自狗狗书屋-https://www.dogbook.cc/1997.html
◆ 作者通过在经典社会学领域中的创新成果,推广性社会学的学术应用,证明其不仅是一门学问,而且非常有用。文章源自狗狗书屋-https://www.dogbook.cc/1997.html
书籍封面
文章源自狗狗书屋-https://www.dogbook.cc/1997.html
内容简介
《风痕:我与性社会学互构》是潘绥铭教授的学术研究回顾,详尽介绍了性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成果。书中以作者自1981年起的研究经历为线索,纵向描述其在不同时间点投入的研究工作,横向描述性社会学各个方面的研究内容。通过潘绥铭教授个人的经历,本书全景展示了中国性社会学学科的发展脉络。文章源自狗狗书屋-https://www.dogbook.cc/1997.html
书中还涵盖了性社会学的重要概念和理论,如初级生活圈、全性、性革命、性化、亲密消费、性风采、性福、无性婚姻、性的人权道德等,以及“有性无别”的多元性别理念。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,也推动了大众对性社会学的重新认识和理解。文章源自狗狗书屋-https://www.dogbook.cc/1997.html
作者简介
潘绥铭,1950年出生于北京,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及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。1985年起在中国创立并推广性社会学,奠定了其基本理论框架和概念,被称为“性学教父”。他在定量研究方面,进行了2000-2015年间四次全国成年总人口随机抽样的性生活调查,开创了世界独一无二的研究模式。在质性研究方面,他创立了“主体建构”的研究视角与方法论,落实于“相处调查法”“求异法”和“最大差异的信息饱和法”等操作模式,并确立了社会调查的伦理原则。文章源自狗狗书屋-https://www.dogbook.cc/1997.html
评论